懷孕係一段甜蜜又辛苦的歷程。尤其去到中後期,好多準媽媽都會發現身體開始出現一啲新挑戰:腳腫、水腫、夜晚難訓、半夜要起身去洗手間幾次⋯⋯瞓唔好、又攰又煩躁,第二朝仲要返工或者湊大仔女,真係身心俱疲。如果你都有呢啲情況,其實並唔係你一個人「特別難搞」,而係孕期常見狀況,可以透過調節日常習慣慢慢改善。
點解懷孕期間容易腳腫同水腫?
血液循環變慢,加重下半身負擔
隨住肚入面個BB愈嚟愈大,壓住盆腔靜脈,影響血液回流,尤其腳部最容易出現腫脹情況。再加上懷孕期間身體自然會增加體液儲存,加劇水腫現象。
有啲媽媽朝早仲好地地,但一到黃昏對腳就變「麵包腳」,脫鞋都覺得痴住痴住,甚至鞋都唔啱著。其實呢啲都係懷孕後期常見徵狀,但如果出現單邊腫脹或嚴重痛楚,就要盡快睇醫生,排除風險。
鈉質攝取過多或飲水不足
有啲人以為水腫係飲水飲得多,其實正正相反。當你水分攝取唔夠,身體會「緊張」儲起水份,反而導致水腫。而攝取過多高鈉食物,例如鹹食、醃製品,都會令身體保水,令腳腫情況更嚴重。
夜晚訓得唔好?成日夜尿、中途醒幾次點算?
BB壓住膀胱,自然易夜尿
好多準媽媽都話「夜晚一訓著就要起身兩三次去廁所」,其實因為子宮壓住膀胱,儲唔到太多尿,加上飲水量未有好好分配(例如臨瞓前飲太多),夜尿就特別頻密。
另外,夜晚氣溫轉變、賀爾蒙變化、腿部抽筋或者腸胃不適,都會影響睡眠質素,令你「訓得唔深」,半夜醒嚟嘅次數增加。
情緒壓力+生理轉變=淺眠難入睡
孕期媽媽情緒容易波動,一方面掛住BB健康,一方面又擔心工作、家庭安排,夜晚腦袋「關唔到機」,好容易訓得斷斷續續。再加上身體唔舒服,例如胃脹、腰痛、肚大唔識轉身,瞓覺變成一種挑戰。
3個簡單方法,幫準媽媽改善水腫與睡眠困擾
1. 合理分配飲水時間+減鹽飲食
每日攝取足夠水分(約2000ml),早上至下午為主,臨訓前2小時盡量減少大量飲水,避免夜尿頻密。飲食方面減少醃製品、零食、加工食物攝取,多食新鮮蔬果、少油少鹽煮法,有助減輕身體負擔。
可加入暖水泡腳或用溫敷方法舒緩腳腫,提升下肢血液循環。
2. 訓前放鬆心情,建立入睡儀式
可以考慮每晚設一段放鬆時間,例如聽輕音樂、聞天然精油、飲一杯暖暖嘅無咖啡因花草茶(如薑茶)放鬆腸胃與情緒。避免睡前滑手機、睇新聞,令腦部太過活躍。
同時可以將腳稍為抬高(用枕頭墊住腳踝),幫助血液回流,減輕水腫及不適。
3. 補充營養、調理體質,打好底子
好多媽媽以為孕期已經要「大補」,但其實補得啱先最緊要。如果身體已經虛,腸胃差,吸收唔好,再食太補嘅野反而會積滯。建議以溫和、易吸收嘅食材為主,例如瘦肉湯、紅棗、黑木耳等。
滴滴雞湯:幫助準媽媽調理體質、改善水腫
如果你冇時間慢煲湯,日常都忙住湊大仔或返工,可以考慮以滴雞精作為每日簡單補養之選。王朝滴雞精嚴選12至18個月母雞,無激素無藥物殘留,100%純雞製作,不加水、不添加、零膽固醇,常溫保存好方便。
對準媽媽而言,滴雞精含有18種胺基酸(包括9種人體必需),有助補氣養血、提升精神與免疫力,同時改善水腫、手腳冰冷等虛寒體質。每日一小包,慢慢打好底,對媽媽好,對BB更加好。
小結:聽身體聲音,照顧自己係對BB最好嘅愛
好多準媽媽懷孕期間會專注照顧BB健康,卻忽略咗自己身體出現嘅小訊號。其實改善水腫、夜尿、訓唔好,唔一定要靠藥物,透過飲食、生活習慣同適當補養,已經可以慢慢調節。
記住:媽媽開心、舒服、瞓得好,BB先會健康快樂成長。由今日開始,俾多啲心機照顧自己,唔好覺得辛苦係理所當然,你值得過得輕鬆啲,舒服啲 💛